渔家傲范仲淹主旨(渔家傲范仲淹原文)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范仲淹画像走进作者: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渔家傲范仲淹主旨(渔家傲范仲淹原文)  第1张

范仲淹画像

走进作者: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爆发后,于康定元年(1040年),奉调前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后采取"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方针,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最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北边事稍宁,宋仁宗召范仲淹入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后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靖康元年(1126年),又追封魏国公。至清代先后从祀于孔庙和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文武兼备,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他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该词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

结构脉络: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渔家傲范仲淹主旨(渔家傲范仲淹原文)  第2张

《渔家傲·秋思》结构脉络

主旨感悟: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不平之情。

知识点归类: 

赏析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阕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地域、季节。

(2)“异”字概括总的感受,苍茫悲壮、悲凉奇异,勾勒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

(3)“衡阳雁去无留意”:运用典故,借雁去衡阳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既反映了诗人思归念亲之情,又反衬了边地的荒凉,为下文做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描绘了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孤城紧闭城门的景象,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孤城闭”,反映北宋守军力量薄弱,暗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听觉、视觉相结合,既写出塞外景色奇异壮阔的特点,又反映了宋王朝守军力量的薄弱和当时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其中,“孤城闭”,既暗示了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和劳苦,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赏析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下阙借景抒情。)

(1)“家万里”和“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

(2)“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表现了诗人渴望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内心苦闷、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3)“羌管悠悠霜满地”:环境描写,听觉、视觉相结合,融情于景,表现边地环境的凄清艰苦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辛,流露浓重的思乡之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细节描写,融情于景,既写出将士们彻夜无眠、鬓发如霜和感伤苍老、内心苦闷的样子,又表现了诗人深沉而强烈的忧国思乡之情。

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词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运用典故,描绘了边地奇异苍茫的秋景,表现了作者感叹功业未立和思乡念亲的复杂心情。上阕描绘边塞壮阔苍茫荒凉的秋景,表现边地的荒凉和将士的劳苦。下阙抒情,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

知识检测

一、理解填空

1、《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在那座孤城抒写边塞荒凉的词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渔家傲·秋思》中通过写视觉描画塞上荒僻情景的两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孤城”零落,气氛森严的词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军决心守边御敌的诗句是:燕然未勒归无计。

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一词中,提示自己和征人思念家乡,但因没有达到建立军功目的,而无法回家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6、《渔家傲·秋思》一词中,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词句写出了守边将士因思乡的苦闷和功业未建而寒夜难眠潸然泪下的情形。

7、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边塞战地的萧索、肃杀之气。

二、中考真题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阙写塞外秋色,下阙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两个字)。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6、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一是慨叹功业未立,一是思念家乡。(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9、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景色;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10、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

答:、睡觉.

1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阕侧重于写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3、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1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16、用“/”划分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

长烟/落日/孤城闭

17、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

A、这首词写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18、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其中既有写江南美景的,也有写北国风光的。请写出一个表现西北风光的名旬,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句

理解分析

19、“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2分)

答:天冷、声杂、城孤

20、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分)

2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思乡之情。

23、请简要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这首词中的作用?

一是时间上是上阕“长烟落日”的行延续。二是借景抒情,写出守边将士们寒夜守边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建功立业,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2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5、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不同。

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提示了自己和征人们卫国思家的心理矛盾。

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朝廷的腐败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懑之情。

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诗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26、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阕表现了壮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渔家傲范仲淹主旨(渔家傲范仲淹原文)  第3张

《渔家傲·秋思》书法赏析

上一篇:一个人孤独的经典语录(孤独的句子经典语录)
下一篇:形容秋天丰收的诗句有哪些(形容秋天丰收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