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二首其二翻译_凉州词二首其二王之涣

古往今来的诗人、作家当中,历来都不乏“一篇成名”的幸运儿,但是想要篇篇都出名却非常困难。即便是李白、苏轼,他们笔下的文章,也并非全是千古名篇。但是唐朝有一个诗人,他在正史中没有传纪,生平资料也非常稀缺...

古往今来的诗人、作家当中,历来都不乏“一篇成名”的幸运儿,但是想要篇篇都出名却非常困难。即便是李白、苏轼,他们笔下的文章,也并非全是千古名篇。

但是唐朝有一个诗人,他在正史中没有传纪,生平资料也非常稀缺,却有六篇诗歌传世,这六首诗还全部属于千古名篇。

同时,按照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话说,这六首诗还囊括了唐诗的“三个第一”名。它们分别是“七绝第一”——《凉州词》、“五绝第一”——《登鹳雀楼》、“送别诗第一”《宴词》。

凉州词二首其二翻译_凉州词二首其二王之涣  第1张

这位诗人,就是王之涣。他的诗歌成名以后,后世像杜甫、王安石、苏轼、李清照等各路诗词名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过他的作品。

可是,王之涣的生平,直到近代才被人通过一篇墓志铭,考证出来了一鳞半爪。这时大家才知道,王之涣家贫,一生中最高的官职也不过是一名县尉罢了。

王之涣与当时的名人交游,完全是凭借个人极其出众的才华。同时更让人惊叹的是:他从来没有去过边塞,却写出了中国古代最好的边塞诗!

一、“七绝第一”——《凉州词二首·其一》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是王之涣成就最高的,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认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是“七绝之最”。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却推《凉州词二首·其一》为“七绝第一”。

唐朝的《集异记》里有个“旗亭画壁”的故事,讲的就是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三人,一起到酒楼里听曲,顺便斗诗的故事。最后,王之涣正是凭这首《凉州词二首·其一》一举胜出。

凉州词二首其二翻译_凉州词二首其二王之涣  第2张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音节高亢响亮,行文极富浪漫想象力。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更是迷样奇崛。描写的画面与李白《将进酒》开篇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反相成。

整首诗歌虽然都在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但是同时却又刻画了一位思念亲人的战士的形象。诗歌意象极其丰富,内涵隽永,铁血中犹带一股柔情。

其中“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可作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因此,历来有说“春风”指皇恩者,也有说“春风”是指亲人传来的消息。诗歌情调悲伤,却又不失其雄壮,有很明显的“唐风”特色。

二、《凉州词二首·其二》

《凉州词二首·其二》——唐·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通常我们提起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般都是指“其一”,“其二”很少被提及。不过,“其二”这首诗的内容很有特色,因为它是以一名战士的视角来写的,但故事的主角却是北方的敌酋。

诗中的单于来大唐求亲,他带着使团,浩浩荡荡地朝长安进发。中途回望家乡拂云堆的神祠的时候,想起当初为了打仗,自己曾经在那儿杀马祭旗、登坛封将,发誓要吞并唐朝。

凉州词二首其二翻译_凉州词二首其二王之涣  第3张

那时的他,野心勃勃、趾高气昂,如今吃了败仗要向人家低头。他本来已感觉很丢脸了,可是没有想到,汉家的天子强大起来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底,更不肯给他和亲的机会了。

诗中讲述的事情,既是事实,也掺杂了作者对历史大事件的幻想。因为唐太宗在初登皇位之时,不得已与突厥颉利可汗订下了“渭水之盟”,但是几年以后,他便出兵灭了东突厥。

王之涣在这里写突厥“单于”来唐朝求亲,其实体现出了唐朝和周边异族势力地位的一个超级大反转。通过对“单于”求亲途中心理活动的描写,烘托出了唐朝的强盛。

同时,诗文可以作为解读“其一”诗中“春风”意象的参考。可见,“其一”诗中描写的战士,并没有怨恨“皇恩”到不了玉门关的意思。他不但铁血柔情,而且无比地忠诚爱国。

三、“五绝第一”——《登鹳雀楼》

《登歡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在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创作而成的。当时王之涣三十九岁,正在一个县衙里担任主簿,却无故受到了别人的诬陷,只能辞职返乡。

凉州词二首其二翻译_凉州词二首其二王之涣  第4张

年近不惑之年,仕途突然失意。对前途的迷茫和绝望,让他生起了归隐之心。从此,他在历史上“消失”了十五个年头,直到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刻,才被朝廷重新起用。

《登鹳雀楼》是唐诗五绝中,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自它问世之后,包括“诗圣”杜甫、宋代的王安石、苏轼在内的众多作者,争相模仿其句式和结构,以“登高”为母题来创作诗歌。

杜甫创作的《登高》、王安石创作的《登飞来峰》、苏轼创作的《题西林壁》,都模仿了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结果全部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篇。

同时,《登鹳雀楼》虽然总共只有二十个字,但是整首诗却写得纵横辽阔,画面感溢出到了视线之外,显得非常大气。

而且这首诗,还不同于普通的唐诗,只是一味重视抒情。诗的后两句,神奇地向下兼容了宋诗的“说理”风格。诗歌的主题积极正面,且十分励志,因此在宋代以后广受欢迎。

四、“送别词第一”——《宴词》

《宴词》——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王之涣这六首诗当中,有三首诗都是“送别主题”的诗歌。这三首送别诗当中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一首《宴词》。

凉州词二首其二翻译_凉州词二首其二王之涣  第5张

它通过“长堤春水”的一个侧面切入,写出了万千细流,一起穿过江田,汇聚到大海的壮观场景。借着这万千细流,写出了离别人内心的千种愁思。

用“去棹”的欸乃声,代替了离别时人们发出悲鸣声。诗的最后一句,“桃溪浅处不胜舟”,写得异常隐晦、巧妙。它把人类的“愁思”写成了实体,写出了它的“重量感”。

后来,婉约词宗李清照,直接把这一句诗改头换面,将王之涣暗写的“愁”字直接点明,于是就成了《武陵春》里那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九日送别》

《九日送别》——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这首是“重阳节”的主题诗,写出了主人与友人在重阳节聚会后,离别时的忧伤感慨。诗的前两句着重写“故人稀”,突出知音难得;后两句写朋友聚会,却马上又分离,更是悲上加悲。

杜甫写《赠卫八处士》,全诗结构与此诗如出一辙。开篇写朋友相见不易,中间写“访旧半为鬼”,可知相见更不易。好不容易重逢,只有短暂欢愉。

凉州词二首其二翻译_凉州词二首其二王之涣  第6张

末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简直就是王之涣笔下“明朝应作断蓬飞”的翻版。所以,能让“诗圣”杜甫都借鉴的送别诗,其内容价值可想而知。

六、《送别》

《送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这六首诗中,有一半是在写离别,却只有题为《送别》的这一首,似乎写得最浅。但是当然你仔细看以后就会发现,这一首《送别》仍然写得婉曲秀雅。

东门边的杨柳树,柳叶青青的。它生长在御河的两岸。近来许多人去折它的枝条,令它不堪其苦。为什么会这样呢?柳树暗想:因为最近离别的人太多啊!

“御河”是“南运河”的别称,这些柳树就生长在“南运河”的两岸。古时候,古人有在清明前后“折柳”送别的习俗。诗的第三句代杨柳发声,感叹前来“折柳”的人太多了。

但是诗的最后一句又直接写“别离多”,其实意思就重复了。不过王之涣这样写,总觉得有些奇怪,似乎有什么隐晦的意思想要表达。

凉州词二首其二翻译_凉州词二首其二王之涣  第7张

考虑到他至少在三十四岁以后,就一直生活在距离运河比较远的地方。后来辞官隐居家乡之后,离“南运河”就更远。因此,这首诗可能是他的早期作品。

他三十岁以前经历的大规模的离别,大约是神龙初年,唐朝与吐蕃发生战争的那一次,他亲眼看到了唐军进军的情形。神龙二年,王之涣十八、九岁的时候,这场仗就结束了。

结语

王之涣是一个非常“神秘的”诗人,他擅长写“离别”,因为在他短短五十多年的人生当中,他肯定经历过“离别”之苦。

不过他更擅长的,却是写“边塞诗”。但是这就让人觉得很奇怪,因为从他的人生轨迹中可以得知,他应该没有去边塞参过军,也就更别提上阵打仗了。

同时,王之涣的诗,最大的特点是有异常丰富的想象力,比如他在《凉州词二首·其一》中写的“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与边关的距离那么远,王之涣是怎么把它们联想到一起的呢?因此有人就不信邪,非要把它改成“黄沙直上白云间”不可!

凉州词二首其二翻译_凉州词二首其二王之涣  第8张

又比如他写的《凉州词二首·其二》,诗中视角明明是一个普通士兵,可是主角却又变成了北方的“单于”。

写《宴别》的时候,他又把“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写成了有“重量”的东西,还因为太重,让浅浅的桃花溪都载不动这个船了。

写《登鹳雀楼》的时候,重视“说理”,并且还很励志。写《九日送别》的时候,结构新颖有层次,更激发了后来者,对离别之痛的丰富想象力。

王之涣的一生,仅有这六首诗流传于后世,拿了三个“第一”,另外三首同样是千古名篇,也让后世诗词大家竞相引用。其诗歌整体的创作水平之高,堪称绝伦。

上一篇: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_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下载
下一篇:从头再来的句子励志诗句_从头再来的句子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