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史记荆轲刺秦王原文)

第一题高中语文的文言文部分有《荆轲刺秦王》(选自西汉刘向《战国策 燕策三》),叙事清晰,逻辑清楚,并且非常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小朋友们,可以请家长找到这段文字,提前学习下。这也是燕[yān]国最精彩、...

第一题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部分有《荆轲刺秦王》(选自西汉刘向《战国策 燕策三》),叙事清晰,逻辑清楚,并且非常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小朋友们,可以请家长找到这段文字,提前学习下。

这也是燕[yān]国最精彩、最传奇的一段故事了。注意下这里的读音。燕国也是周初封国中硕果仅存的几个。(小朋友们,封国最久的是弹丸小国卫国,一直到秦二世的时候,国君仍在,享国905年,很难猜到吧)历史的进程到这里的时候,韩、赵、魏这三国已经灭国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燕丹,姬姓,燕氏,丹是名字,燕国太子,燕王喜的儿子。两次在秦国做人质。第二次的时候,逃跑了。

荆轲准备刺杀秦王嬴政的时候,准备了两个信物。一个是樊[fán]於[wū]期的人头,因为他叛逃秦国,他在秦国的家人都被杀了,悬赏通缉;另一个就是督亢[dū kàng]地图。督亢,是燕国的富饶的地方,大致在现在河北涿州、高碑店这一带。离当时的燕国的都城蓟[jì](就是现在的北京)也很近。

你可以想象下,嬴政筹划着要灭其他几国,有人拿燕国都城附近的地图给他,得多激动。那当时得地图大致什么样呢?不可能在纸上,那个时候的布是麻布,地图用的是帛。咱们可以看下西汉初期的马王堆地图。这要是卷起来,里面藏个匕首,还真的看不出来。

史记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史记荆轲刺秦王原文)  第1张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驻军图》

第二题

樊於期中,读wū,他逃到燕国,被太子丹收留。於这个字,在古文中还是很常见的。

一是用作叹词,读作[wū]

二是用作介词,读[yú],作为介词的时候,现在通行版本,都简化作“于”了。

三是作为姓氏,读[yū]

秦舞阳,是燕国大将秦开的孙子,记载说,12岁的时候,就杀人了,眼神凌厉,别人都不敢看他。可以看出来,太子丹的门客中,有不少亡命徒。陪同荆轲的就是秦舞阳。

第三题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发源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易水属于海河系。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后世的诗词中,怀古的,经常会提到“易水”。历史文化也赋予了这几个字浓厚的苍凉与悲壮。在这里,我们简要说下“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秦的时候,北方一般都是命名洛水、渭水等。

原来那个“河”是特指的,比如庄子《秋水》中的“河伯”是黄河的水神,因为“河”就是专指黄河。春秋时期,黄河水,还是清澈的。到了战国的时候,已经是“浊河”了。西汉的书中,就是“黄河”了。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铁器的广泛使用,土地开垦。魏国、齐国这些地方,已经开始筑堤护河了。有些地方的河水的水面,已经超过平地了。黄河已经开始泛滥了。一国的力量不足以治理黄河了。

第四题

我们还是看下《荆轲刺秦王》原文中解释: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秦国法度非常严苛,事发突然,秦王可能没反应过来,“没有下命令”,台阶下的武士不敢动手。如果没有商鞅立木建信的变法,秦国可能还不会法度森严,但也就是有了无情的制度,才会有成绩。对孩子也是一样,作为父母,很难在执行尺度上始终如一。

第五题

这几个选项中:

A中秦舞阳见到秦王的时候“色变振恐”,就是说害怕了,秦国其他人都发现了,荆轲赶紧解释说,没见过世面,大王你的气场太大了。

B中,樊於期是因为战争失利逃跑的,但是跑到了燕国。他是在和赵国打仗中失利的。

C中,高渐离和荆轲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在闹市中喝酒唱歌,但是乐器是筑,不是缶。

缶出现在赵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渑池相会的时候,“秦王击缶”。

筑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后秦灭六国后,高渐离因为擅长击筑得到秦始皇的赏识,邀他入宫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但高渐离在进宫击筑时,将灌了铅的筑向秦王砸去,没有击中,被秦始皇所杀。

史记荆轲刺秦王原文及翻译(史记荆轲刺秦王原文)  第2张

上一篇:描写寒食节情景的诗句-描写寒食节的诗句古诗
下一篇:西游记有哪些经典语录_西游记名句经典语录